我国是茶树的发源地,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在古代,饮茶评联,是人们日常消遣的生活方式,具有很浓厚的民族特色,留下了不少脍灸人口的茶联诗词趣事。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那首《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诗句云:
仙山灵草显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春风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我国名作家周而复游南岳衡山南天门时,见附近有一茶馆,他作一联,联曰:
到南天门,竭竭脚,喝杯茶去,
登祝融顶,看看山,携朵云来!
此联雅俗相映,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浙江杭州九溪十八涧有一茶亭,亭柱上有樊山先生撰写的一副楹联:
小住为佳,且吃赵州茶去!
日归可缓,试图歌陌上花来!
浙江吴兴八里店有一茶亭,亭柱上有一副楹联:
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
两头是路,吃一盏各散东西!
此联既要写目前景观,又含佛道祥理,可谓妙手佳作,让人拍案叫绝。
浙江杭州西湖龙井处的“秀翠堂”茶室前挂有一副对联;
泉从石出情宜冽,
茶自峰生味更真。
该联把龙井的特有茶、泉、情、味跃然纸上。
另有西湖的天竺山顶的“竹仙庵”庵门口有一联,联曰:
品泉茶三口白水,
竹仙庵两个山人!
相传是庵中有两个和尚,常在此饮茶,用庵旁的“漓仙”泉水来泡煮香茶,兴中写下此联。此联是根据汉字的特点,拆字组合而成,上联“品”字拆成“三口”,下联“泉”字拆为“白水”,下联“竹”字拆为“二个”,“仙’字拆为“山人”,读了令人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仁化丹霞风景区有一茶亭,亭柱镌刻着一联:联曰:
茶香诗里味,
亭小画中情。
此联雅淡中带有强烈的诗情画意。
无独有偶,在南海西樵山风景区也有一间茶亭,门前的对联是:
泉边有石是吾友,
客里逢人说此山。
在此联中,虽然没有明说茶,却暗谐“泉、石、山”和“友、客、人”,虚与实,点化出泉与茶的有机联系,实在耐人寻味。
广州珠江岸边,景色迷人,有一茶馆,门前撰一长联,联曰:
新相识,旧相识,春宵有约宜刚直,试问今夕何夕?一样月色灯色,该寻觅,
这边好,那边好,风景如斯乐未休,况是前头后头,几处茶楼酒楼,尽勾留!
此联虽长,但是读来朗朗上口,如诗如画,道出了茶香酒香醉人迷人的景象。
广东惠州有一茶亭,联曰:
两脚不离大路,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道,
一亭俯看群山,站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
此联也并未明说茶,但是深入浅出,从眼前,脚下路引发“一览众山小”的人生思考,催人振奋,激励来谦。
珠海南山山径的茶馆还有一副对联,联曰:
山好好,水好好,入亭一笑无烦恼,
来匆匆,去匆匆,饮茶两杯各西东!
此联言简意赅,陶冶情怀,给人以淡泊名利,追寻超凡脱俗的意境。
广州有一有名的茶楼叫“陶陶居”,曾以“陶陶”两字为题,征求茶楼联楹,一时应者颇多,其中有撰了这样一副对联:
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
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
这副楹联,把“陶陶”二字嵌得自然、贴切。让路人见了拍手称绝。
成都还有一茶馆,门口挂联曰: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酒来!
此联读后,人生的酸甜苦辣,真是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西安市莲塘湖路有一座莲塘公园,1944年至1947年,这里设有一个“奇园茶社”,门口有副对联;
奇乎?不奇!不奇也奇!园耶?是园!是园非园!
这是一首巧妙别致的对联,它把“奇园”二字四次嵌入,提得突出,喊得响亮,更为奇特的是有问有答,答得巧妙,含义深远,传说游人至此品茶吟联,细心玩味,反复吟诵,不解其意,直到解放后,才知道它的奥秘,原来这“奇园茶社”是我党在这里设立的一个秘密交通站,茶社开业时,地下党同志为了表示心愿,便以明中有暗,暗中有明的寓意手法,撰写了这副对联,联语独具匠心,不愧为一佳作!
当代楹联名家,全国联坛十老之一的刘振威先生,作有《闲吟楹帖选》,书中题惠群粥店联云:
惠我而来,惟求今后有期,粥茶两便,
群英此去,定卜前途如锦,名利双收!
联语中对主客双方的愿望以通俗的语言充分地表现出来,识字的人都能理解,不愧为一副雅俗共赏佳联。
西汉刘弗陵当皇帝的时候,有个著名的官员叫张敞,以擅长治理地方治安闻名。担任首都特别行政区区长的时候,曾以江湖方式邀集地面上各位老大吃合头酒,说服他们交出一些不懂规矩的马仔,换取了任期内的一方平安。
能混江湖的人,行为举止必定不会很合正统。张敞就曾因为喜欢坐着车在街上闲逛,还用扇子敲马,屡屡被人指摘“轻浮”、“不成体统”,但他仍旧不以为意,继续不拘小节,终于把自己卷入了一起“艳事门”。
事情本是很简单的:张敞的老婆,据说小时候曾经摔过,伤到眉骨,长大后眉毛有一块总是长不出来,所以每天都要很仔细地画眉。张敞夫妻必定很是恩爱,因为他经常帮他老婆画眉。
本是自家闺房内的私事,无关他人。不过张敞作为一个争议人物,广受广大八卦迷的关注。透过各种渠道,他给老婆画眉的事情和细节,就慢慢流传出去,成了首都特别行政区人人皆知的秘密和谈资。
打听人家房中事,听了、聊了、偷偷乐了,也就罢了,但有些正义凛然的人从此坐不住了。不久后,有人——史书上没说是谁,或谁和谁,看来是以群众身份提交的——提交了一份义正词严的案直送到皇帝面前,指斥张敞流氓、不道德,没有起到榜样作用,带坏善良单纯的老百姓,要求其道歉,并要求皇帝处理这个下流坯。
在汹涌的之下,皇帝对张敞展开了调查,问他第一,艳事门是否属实;第二,是否知错。张敞迅速做出反应,发表了一个声明,基本表达了如下几个意思:“艳事事件是真的,是我自己干的。这件事是闺房内私事,不算什么。夫妻间的事情比画眉更‘下流’的还有的是呢,且人人都干。”
这个声明无法让人民群众满意——要知道,人民群众的道德感很高,怎么能接受夫妻间还有“更下流的事”呢?虽然他们自己也要靠这种“更下流的事”制造下一代,但他们可以假装没有,也不能接受别人有,尤其不能接受名人有。
不过尽管如此,皇帝却实在说不出什么了,处理张敞于法无据,何况人家还是国家栋梁。于是作罢。
虽然法律没有处理他,但他的光明前途却从此夭折。没多久,他牵涉到一起冤案中,作为“坏分子的朋友”再次遭到。皇帝本想保他,把案卷压下,但他自己却不懂韬光养晦的道理,公报私仇整死了一个盼望他早点下台的人,激起公愤,只好自觉地缴还印绶,宣布无限期退出官员圈。
毕竟是有才的人,而且实践证明,靠“成体统”往往管不了社会问题,因此后来张敞还先后被召回做官两次,从事重点地区治安专项整治工作,成绩也颇斐然,但他的官职再也没有达到过“艳事门”前的高度。
限于篇幅的局限,我们的目光不得不越过东坡在元�期间八年的仕宦生涯,而将目光继续凝聚于东坡的苦难的流放,因为,诗人总是在苦难中更能闪耀人性的光辉,更能闪耀艺术的魅力,也就更为具有文学以及历史文化考索的意义。绍圣元年(1094),年届六旬的苏轼被他昔日的学生而今的皇帝哲宗贬谪惠州,九月度大庾岭,十月到达惠州贬所。两个月后,苏轼度过了他在惠州贬所的第一个春节。追思往事,东坡老人难免感伤:“前年侍玉辇,端门万枝灯。……牙旗穿夜市,铁马响春冰。今年江海上,云房寄山僧。亦复举膏火,松间见层层。”去年还在陪侍玉辇,何等荣耀,牙旗仪仗穿行繁华的夜市,铁马踏响在冰河之上,而今年的春节,却在江海之上漂泊,是禅房寄身的一个山僧。虽然也有膏火可举,却只见层层的松木、松木的层层。如同纪昀所评:“两两相形,不着一语,寄慨自深。”
在贬谪惠州的第三年,东坡更是一气做了《新年五首》,先试举其一:“晓雨暗人日,春愁连上元。水生挑菜煮,烟湿落梅村。小市人归尽,孤舟鹤踏翻。犹堪慰寂寞,渔火乱江村。”
首句涉及古代的一些民俗,那就是以人日的阴晴来占卜新年的是否丰收。杜甫也有《人日》诗:“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所以,东坡的“春愁连上元”,也就有了超脱个人的意思。第三句的“挑菜”,也是一种民俗,《苏轼诗集》在此诗句下合注:“何焯曰:挑菜乃人日事。唐子西诗:挑菜年年俗。”如果说组诗“其一”重在个人心境的寂寥,“其二”则显示了更多的不平之气,矛头指向占据朝廷巢枝的当道群小:“北渚集群鹭,新年何所之。尽归乔木寺,分占结巢枝。……”“其三”则表达自己随遇而安的心境和对于光明前景的希冀:“冰溪结瘴雨,先催冻笋生。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在瘴雨冰溪中,东坡看到了冻笋催生的信息。晋代的张翰思念家乡的莼菜羹而辞官还乡,苏轼却说,惠州丰湖所产的藤菜,足可与莼菜羹媲美,何必非要还乡呢?因此,东坡在“其五”中说:“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居士常携客,参军许叩门。明年更有味,怀抱带诸孙。”
正当东坡欲终老惠州,“已买白鹤峰,规作终老计”(《迁居》)“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二首·其二》)的时候,绍圣四年(1097)四月,六十多岁的东坡再贬海南。只因为东坡写了“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纵笔》)的诗句,让执政者不快,说苏子瞻尚如此快活?于是,根据子瞻的“瞻”字,去目而贬儋州。不过有人占卜,说儋字有人,子瞻无碍。绍圣五年,东坡在海南儋州度过了他的第一个春节,上元灯节的时候,儋州的地方长官,为了表达对于东坡老人的敬意,邀请了陪同乃父过海的苏过共度佳节——与苏轼一生有缘的三位女性此时都已去世,最后一位陪伴苏轼的王朝云也在惠州去世,此次渡海,只有儿子苏过陪伴。现在,苏过也被邀过上元,只有东坡老人独自度过这个贬谪海外的第一个春节。他静静地凝视着一轮孤月,月光照射进来,他惊讶地发现竟然有一只蜥蜴盘在窗上:“静看月窗盘蜥蜴”,这在岭北的中原地区是很少见到的现象,这使苏轼更为清醒地感觉着身在异乡、而且是万里之遥的海外。东坡老人独坐凝视着盘窗的蜥蜴,心中想着什么呢,他也许在盼望着惦记着儿子苏过,“灯花结尽吾犹梦,香篆消时汝欲归”(同上),寂寞的心境跃然纸上,他也许还想了许多,回忆着他的坎坷的一生:“搔首凄凉十年事”呀!
元符三年(1100)正月,苏轼在海南度过了第二个春节,他在人日做了《庚辰岁人日作,时闻黄河已复北流,老臣旧数论此,今斯言乃验,二首》,从诗题上就可以看出,在这垂暮之年的春节里,东坡老人心中想念的、惦记着的还是国家之事。北宋时期,黄河决口的问题始终困扰朝廷,神宗时期一些朝臣不顾黄河“东行河道已填淤,不可复”的事实和“水之就下者性也”的规律,一定要“回河东流”,“其役遂兴”,苏轼当时任侍读,提出:“黄河势方北流,而强之使东”的批评,遭到“当轴者恨之”。此事与现代的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事件有着惊人的相似。苏轼此诗说:“老去仍栖隔海村,梦中时见作诗孙。天涯已惯逢人日,归路犹欣过鬼门。三策已应思贾让,孤忠终未赦虞翻。典衣剩买何源米,屈指新蒭作上元。”(其一)说自己耄耋之年,仍然独栖海村,只有在梦中才能与在的作诗孙苏符相会。在天涯海角度过了多少个人日,已经记忆不清,如果要返回,会高兴地经过鬼门关。(《山水志》:“广西容、牢二州有鬼门关。谚云:若度鬼门关,十去九不回。言多炎瘴也。”)我当年如同贾让的三策已经应验,证明是正确的,但是,我就如同当年孙权手下因耿直而死在交州的虞翻(《三国志》:虞翻性疏直,数有酒失,孙权积怒,放之交州,在南十余年,卒。)那样不被赦免。海南米贵,我只能典卖衣物来买惠州何源海运来的稻米,屈指计算一下,新滤好的酒大概可以用到上元灯节吧!
五个月后,苏轼终于返回。(贬谪海南是苏轼第一次远离生他长他的,元祐时期,朝廷曾经想派他出使高丽国,未能成行)他的心情是愉悦的:“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儋耳》)。
宋徽宗建中建国元年(1101)正月,苏轼度过了他平生最后的一个春节,当时他正在北归的路上。此时,东坡老人名满天下,不仅仅是诗名的传播,他的胸襟气度、做人风范,以及六十多岁的老人贬谪海南蛮荒瘴痍之地居然能够生还,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在东坡返归北上的沿路,出现万人空巷的奇观:“拓得龙光竹两杆,持归岭北万人看。”(《东坡居士过龙光,求大竹作肩舆……》)东坡也不无自豪地说:“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赠岭上老人》)“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东坡居士过龙光,求大竹作肩舆……》),东坡老人在其人生最后一个春节的这两句富于哲理禅思的诗句,似乎可以作为令后人永远玩味的遗言吧!
本以为舞表演只是当今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娱乐节目,不曾想早在1700多年前就已经登堂入室且风靡一时,本以为观看舞违反有关纪律只是新社会新规定,不曾想古人早已将此列入作奸犯科有伤风化之范畴,不信请看三国名将曹洪的那些龌龊事。
《三国志·杨阜传》记载了曹洪及其手下观看舞的故事,“洪置酒大会,令女倡著罗縠之衣,蹋鼓,一坐皆笑。阜厉声责洪曰:“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何有於广坐之中裸女人形体!虽桀、纣之乱,不甚於此。”遂奋衣辞出。洪立罢女乐,请阜还坐,肃然惮焉。”
曹洪是曹操的从弟,既叔伯兄弟,在曹魏阵营中战功赫赫可谓重量级人物。曹操初起兵之时曾为董卓部将徐荣所败,落荒而逃几乎被乱兵所杀,曹洪急将自己的马匹让给曹操才得以逃生,随后曹洪多次随军征伐屡立战功,拜为都护军、卫将军、骠骑将军,封野王侯。凭着与曹老板的兄弟关系又有救命之恩,曹洪在曹操的嫡系中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曹洪观看舞的事发生在与马超的对垒间隙,当时曹洪打了胜仗,马超退兵,曹洪高兴之余大摆筵席,在军营置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篝火party,招来女娼优伶跳起了舞,曹洪及其手下边喝酒边观看,将士们哈哈大笑不亦悦乎,时任武都太守的杨阜猛然站起来当众指责曹洪的不良行为,迫使曹洪中止淫秽表演,令满营将士肃然起敬。
按说,战争年代组织一些文艺演出慰劳一下出生入死的将士也是很平常之事,即使设置随营也屡见不鲜,再说以曹洪的身份地位,组织观看娱乐演出即使内容有些低俗也不会遭到属下的反对,可是恰巧碰到杨阜这样刚直之人,曹洪自知理亏,只能无可奈何。
杨阜何许人也,且看《杨阜传》的记载,其一,阜常见明帝著绣帽、被缥绫半裒。阜问帝曰:此于礼何法服也?帝默然不答,自是不法服不以见阜。其二,杨阜觉得皇宫中的宫女应该精简,乃召大内总管问后宫人数。总管说“保密”,杨阜大怒,立时打了总管一百杀威棒说“国家大事都不与九卿保密,反与你这样的小吏保密?”,弄得的魏明帝敬而远之。其三,明帝有个叫淑的女儿突然夭折,明帝心痛不已,追封平原公主,立庙洛阳,葬於南陵,帝亲自送葬,杨阜说:“文皇帝、武宣皇后崩,陛下皆不送葬,所以重社稷、备不虞也。何至孩抱之赤子而可送葬也哉?”。虽然谏阻没有成功,但就凭这种胆气那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皇帝家中丧事他都敢指责,真够有种的!其四,明帝新建许宫,又营造洛阳宫观景阁,杨阜上书谏止,其词有愤怒之色。杨阜有以上作为,他还有什么可畏惧的,连皇帝的言行举止、红白喜事他都敢管,这样的人谁又敢惹?好在明帝觉得他是忠臣,为江山社稷着想不予他计较。皇帝都畏惧三分的人,曹洪安能不怕?况且曹洪的人品也不是无懈可击。
据《三国志·曹》记载,曹洪家富但很吝啬,曹丕曾向他求借而不获,后来又借绢百匹,曹洪很不乐意,曹丕因此怀恨在心,适逢曹洪家客犯法当斩,连累曹洪也被收押,曹丕想借机诛杀之,卞太后不许并威胁曹丕郭皇后说,如果曹洪今日死,明天我就下令皇帝废后。结果曹洪获释,曹丕欲将曹洪资产充公,卞太后说,若没有曹洪,哪有我们今天?遂将资产退还。曹洪本以为自己死定了,没想到卞太后不忘旧恩赦免了他,因此曹洪写了一篇挺肉麻的认罪书,什么臣少不由道,过在人伦,什么长窃非任,遂蒙含贷。当就辜诛,弃诸市朝,犹蒙天恩,骨肉更生。臣仰视天日,愧负灵神······读来真让人有种鸡皮疙瘩落满地的感觉。
其实,曹洪军事上的才能并不被曹操看好,刘备派吴兰屯扎下辩,张飞屯军固山形成对曹军的夹击之势,当时曹洪为主帅,曹操又委派曹休
任曹洪参军,曹休本是小字辈,但曹操对曹休寄以厚望说:“汝虽参军,其实帅也。”曹洪深知曹操用意,因此任凭曹休发号施令,结果曹休没有辜负曹操期望,借助曹洪的力量建立了功勋,得到了提拔并接替了夏侯惇的职位。 在曹洪观看舞这件事上,凸显了两个历史人物,一是曹洪,一是杨阜,一为满身污点的将官,一为铮铮铁骨的君子。曹洪与杨阜,犹如事物的正反两面,昭示着淫秽的东西总归是见不得阳光的,为人所不齿的,最终被禁止的。历史上荒淫的国君挺多,但像齐襄公这样连自己妹妹都不放过的人少,情杀妹夫的人更少!
齐文姜:春秋时代齐僖公的次女,与她的姐姐齐宣姜,同为绝色美人。文姜的婚姻则一波三折,与其兄,轰动了天下各国。后来,她一心一意地帮儿子鲁庄公处理国政,因为处置得宜,使得鲁国威望提高了不少,还在长勺挫败了霸主齐桓公的进攻。人们一面讽刺她的淫娃行径,一面又一再歌颂她的绝世艳丽,《诗经》上就留下了许多有关文姜的篇章。
春秋时代,美女如云,各国的小公主都在竞芳妍、斗美艳,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齐国与众不同,他们推出的一是对姐妹:齐宣姜和齐文姜。两姐妹都是齐僖公的女儿,就像诗歌里称颂的那样“手若柔荑,肤若凝脂”,都貌若天仙。齐家两位姐妹公主成为各国哄抢的目标。
姐姐齐宣姜十五岁的时候嫁给卫国太子,没想到她的公公卫灵公却迎娶了她,宣姜只好当上了意中人的后妈。后来亲儿子和太子争权夺位双双成了刀下鬼,宣姜也再嫁。这个绝代佳人命蹇时乖,只好做了乱世的牺牲品。
妹妹齐文姜更不好惹。那时齐国正当财大气粗,捧谁红谁,而尊贵的公主又美艳惊人,求婚的君侯王子纷纷借机前往齐国都城临淄攀扯关系。在众多的追求者中,文姜特别欣赏郑国世子姬忽,认为他端正勇健,如玉树临风。齐、郑两国便为儿女缔结了婚姻。原本是一桩令人艳羡的美事,郑国的世子忽然听到了“齐大非偶”的传言,单方面撕毁婚约。被人退婚?齐文姜一口气堵在胸口,终于恹恹成病。
这两朵姐妹花运气都不好。郑、卫两国,本就是淫风大炽的地方,溱洧之地,男女淫奔不禁,性观点非常开放。这两位天生尤物刚好许配给这两个国家,结果私生活就被搅得一团糟。文姜遭此重大刺激,居然就和自己的亲哥哥姜诸儿之间,发生了男女私情。她的爹爹齐僖公知道以后,吓得半死,赶紧把女儿嫁给刚好赶过来求婚的鲁桓公。
为了防闲,齐僖公还一反兄弟送亲的惯例,亲自将女儿送往鲁国成亲。齐僖公对这对情人羞愧不已,不让她们俩回娘家。宣姜很委屈,文姜也没有办法,只好安心地做鲁国夫人,并生下了两个儿子。
十四年后,老爹齐僖公终于死去,哥哥姜诸儿新任齐国国君。又过了4年,文姜终于逮着机会了,便伙同鲁桓公一同去道贺,结果是,姜诸儿和文姜合谋把鲁桓公给杀了。文姜也借口不回鲁国,让儿子鲁庄公接她到了齐鲁之间的禚地,说:此地不齐不鲁,正是我的家呀!哥哥姜诸儿也会意,把行宫盖在邻地,方便两人相会。
为杜天下悠悠之口,齐襄公姜诸儿作为国君,还是得结婚,于是向周庄王的妹妹求婚,周庄王指派同宗的鲁庄公就近主婚。这样一来,齐襄公是鲁庄公的舅舅,又是他的杀父仇人,还是其母的情夫,为他主婚,鲁庄公心情微妙。不过,后来由于齐襄公的极力讨好,两人的敌意尽消,母亲与舅舅双飞双宿从此更自由。
齐襄公姜诸儿后来被手下杀死了,文姜也没有离开禚地,就在那里遥遥地指挥儿子鲁庄公管理政事。正如动作片英雄不一定不能成为家一样,以放荡出名的艳星就未必胸大无脑。文姜在处理政务上展现了她敏锐的直觉和长袖善舞的本领,同时也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没过多久,文姜就掌握了鲁国的权柄,还把鲁国这样原本只是森林里的小白兔的角色,培养成经济军事强国,成了大灰熊,在诸国战争中屡屡得胜。
文姜以前做下的风流账不仅被民间文本纪录下来,而且还放在《诗经》里广为传唱;难得她聪慧无比,还是一寸寸从谷底爬起来,化蛹成蝶。文姜去世的时候,鲁国为她风光大葬,大赦天下,也算对得起她的美艳和功绩。不过,就像艳星一样,就算爬出了井底,又怎么样呢?大家记得的,还是你被情欲缠绵、束缚、挣扎、哀嚎的丑态。
歇后语是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歇后语也叫俏皮话,有谚语的作用。算盘是我国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传统计算工具,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在生活中,人们把算盘和歇后语结合在一起,创作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算盘歇后语。
算盘歇后语大致上可分为以下八类:
第一,谐音类。和尚庙里打算盘——庙(妙)算;当兵的背算盘——找仗(账)打;拿着算盘串门——找仗(账);瞎子打算盘——瞎算;木匠打算盘——说一句(锯),算一句(锯);儿媳妇打算盘——细(媳)打细(媳)算。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
第二,珠算口诀类。从常用的珠算口诀中引申出一种意义来。二一添作五——双方平分;九九归一——都是一个源;一下五去四——以少胜多;二下五去三——一个不留;三下五去二——干脆利落;三下五去四——错打了算盘;二下五去一——错打了算盘;三加二减五——等于零;一上一得一——独子一个;念九九表——说话算数。
第五,某某的算盘类。城隍庙的铁算盘——难算或算不清;城隍庙的算盘——不由人拨拉或不由人算;城隍庙算盘——算尽算绝;东岳庙的算盘——不由人算;账房的算盘——一个子儿不差;穷人的算盘——打出不打进;会计的算盘——算数;会计的算盘——会打仗(账);会计的算盘——天天打;会计的算盘——无空闲;会计的算盘——不打不成才(财);会计的算盘——进退有规(归),上下有抉(诀);讨饭佬背算盘——穷有穷打算;典当行里的算盘——算进不算出;药材店里算盘——苦透;铁铸的算盘——拨拉不开。
第六,打“小算盘”类。腰里别着把算盘——处处算小账;腰里别算盘——时刻为个人打算;腰里挂算盘——光为自己打算;脑门上挂算盘——算的眼前;后挂算盘——光为自己打算;一只手如意,一只手算盘——只打进账;额角上挂算盘——打的眼前利益或专为自己打破算;痴入不痴出——打个人算盘;肚里头藏算盘——专替自己打算;袖管里藏算盘——小九九;脖子上挂算盘——打的眼前利益;屎窟夹算盘——光为自己打算;算盘掖在裤腰里——肚里净打小九九。
第七,心中有数类。哑巴肚里挂算盘——心中自有巧打算或暗打算;哑巴拿算盘——自有巧打算;吃下了算盘珠子——心里有数;老虎吃算盘珠——肚里有数;胸口挂算盘——心中有数或小主意;一肚子算盘子儿——心中有数或肚里有数。
这些算盘歇后语丰富着祖国的语言宝库,从中也可以看出算盘文化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黄赤成通联:江西省宁都县城北大道8号8-147信箱(342800)
假如让紫衣用一句话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杨玉环根本不爱唐玄宗。
一个女人背叛自己的老公,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这么回事。
当然,世上还有一种背叛事出例外。
南唐后主李煜的续妻小周后,被宋太宗赵光义强行占有。小周后的背叛实为情非得已,她并不愿借机献媚邀宠。想到降君身份的夫君,生命岌岌可危,只好在一次次被宣进宫陪侍赵光义时,默默流泪。
小周后的忍耐最终没能留住爱人的性命。赵光义毒死了李煜,将小周后接进皇宫,想完全据为己有。
可惜赵光义打错了如意算盘。夫君李煜的死,让小周后此生了无牵挂,她再也不必忍受宋太宗的恩宠了,于是毅然绝食,追随她的爱人而去。
杨玉环小姐显然没这么高的境界。她独宠后宫,亲戚朋友也跟着鸡犬,享尽荣华富贵。
唐玄宗对杨玉环还真是掏心掏肺,配备了700多名能工巧匠给她制衣,设置了专门的官员为她品尝筛选美食。
甚至朝政也要她说了算,她要谁当官谁就能当,象她的二流子堂兄杨国忠就当了丞相;她不要谁当官谁也当不了,比如李白,皇帝虽然喜欢他,可是贵妃不喜欢,所以只好靠边站。
这真是让世人羡慕的要死,搞得传宗接代的老思想都退居二线了,“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可谁能想到唐玄宗原本并不奢侈呢。
早期,一次吃饭时太子拿一块干炊饼擦了擦切羊肉的刀子,准备扔掉。唐玄宗看到后脸色大变,太子还算懂得察言观色,看出老爸不高兴,赶紧将饼吃了。
唐玄宗笑了,“这就对了,这才是惜福呀。”
这么一个懂得“惜福”的君王,遇到自己深爱的一个女人,就全变了,不惜用整个天下来讨她欢心。
男人一旦动了真情,真是不得了啊!
投之以木瓜,必报之以琼瑶?
只怕对于爱情,付出的越多,回报的越少!
《天龙八部》中刀白凤恨段正淳段王爷花心,她也红杏出墙。出就出呗,王爷手下帅哥侍卫、勇猛武官那是一抓一大把。
刀白凤有个性。
偏不,拿自己一超级美女、正牌王后之娇躯,向一个丑陋肮脏的叫花子投怀送抱,要来就来一味猛料,狠狠恶心恶心段王爷。
这点上,杨玉环很有点异曲同工,杨美人私通的人是谁?一个体重330斤,相貌丑陋的胡人,安禄山。
当然,如果认为杨美人就是看中安禄山的丑陋,那就是对她智商的玷污了。
事实上,身处皇宫的杨美人就是想找个叫花子也不太容易。她可不象刀白凤能飞檐走壁,晚上夜行衣也不换,白衣白裙作圣女状飘飘然溜达出宫,爱找谁就找谁。
紫衣奇怪的是这身行头在菩提树下,两人幕天席地折腾后,咋穿着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