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清王朝的历史上,清高宗乾隆是一代英明君主,大和珅是一个奸佞小人。以乾隆之英明却宠幸劣迹斑斑的和珅长达二十余年,是君臣相得,还是别有隐情?是乾隆看错了和珅,还是和珅钻了乾隆的空子?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是千古奇谜。
近日夜晚无事,闲读《乾隆原典》和《和珅传》,细加研磨,渐有所得,方悟乾隆与和珅之关系绝非世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其中攸关两人际遇、性情、爱好与志趣等诸多因素,说到底,他们二人之间是一个相互依存、互相利用的矛盾统一体,原本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融洽关系。
据《清宫遗闻》和《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乾隆做太子的时候,一次因事进宫,看到父王雍正的一个妃子娇艳无比,正对镜梳妆,不禁想和她开个玩笑,于是就从后面用双手捂住了那个妃子的眼睛,妃子不知就里,遂用梳子往后击打,正好打到了乾隆的额头上。乾隆的母后见了,就说那个妃子调戏太子,将她赐帛自尽。乾隆觉得对不住这个妃子,就用朱砂在妃子的颈上点了一下,悲痛地说:“我害尔矣,魂而有灵,俟二十年后,其复与吾相聚乎?”
后来,和珅入宫侍驾,乾隆越看和珅越像那个冤死的妃子,验其项颈,果见其颈上有一红色胎记。叩其年龄,也与那妃子死去的时间相合,正是25年。乾隆愈发吃惊,遂认为和珅就是那冤死的妃子之后身所化。为偿还年轻时的“孽债”,乾隆对和珅关爱由加,处处袒护,致使和珅平步青云,步步高升,以至权倾朝野,作威作福长达二十余年而不倒。直到后来乾隆死后,嘉庆皇帝才将他扳倒,死时居然也是白绫赐死,与那妃子一般无二,真是历史的巧合。
乾隆宠爱和珅,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还债说”载于野史,不足全信之外,其中有和珅自身的原因,也有乾隆的原因,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封建官场的机制,三者互起作用,才成就了这一对令人难解的君臣之缘。
和珅生于钮牯禄氏旗,属于满洲正红旗,幼时丧父,家境贫寒,使他过早的尝尽了人间世态的炎凉,同时也使他对金钱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他认为:只有有了钱,才能被人尊重;只有有了钱,才能做人上人。这一认识,为后来他疯狂敛财打上了深深的印记。为了出人头地,还在咸阳宫官学读书时,他就奋发努力,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为他日后进入清朝政坛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基础。据说和珅身材忻长,眉清目秀,不仅是个标准的美男子,而且还是一个聪明绝顶、出口成章、处事机敏的干练之材,而且以最会理财、敛财专长。例如:在他任内务府总管之前,这个主管皇家事务的机构经常入不敷出,常常亏空,和珅做了总管之后,内务府不仅不亏空,而且还略有赢余;他不仅善于从各省封疆大吏、盐政织造、及富商大贾那里聚敛钱财献给皇上,而且还首倡在朝廷施行“议罪银”,收入所得,全部并入内务府特别收入,以满足乾隆骄奢淫逸和好事铺张的生活需要,这点深得乾隆皇帝嘉许。乾隆自称儒雅皇帝,和珅相貌俊俏且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文,平时巧答应对、处理政务干练决断,都甚和乾隆心思,是乾隆晚年不可多得的助手。从这一点上看,和珅受宠不仅仅是靠溜须拍马,而且是确实也有一些真本事,不然他也不会做到清朝的文武兼备的一等侯爵。当然,只靠本事还是不行的,和珅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对乾隆的耿耿忠心和善于揣摩乾隆的思想意图,他“以帝心为心”,处处变着法儿哄乾隆高兴,可谓乾隆的心腹密臣。乾隆爱好黄金,他就建议乾隆建造万佛楼,让王公大臣和各级文武官员献金佛给皇上,借以敛财;乾隆喜欢谈文论史,自誉无所不知,他就在编纂二十四史时在明显的地方故意抄错几个字,让乾隆一一指出来,以示天子的英明和学识渊博,借以满足乾隆的虚荣心;另外和珅债乾隆面前不失时机的表现自己的忠心,比如既便他成了一等侯爵,在乾隆面前仍然自称“奴才”,而不是像别的大臣那样自称“臣”或“老臣”,有时碰上皇帝咳唾,他也总是亲自“以溺器进之”,时时处处都给乾隆留下是自己人的感觉,这在个人感情上对于取得乾隆的信任绝对是必要的。当然他的这些手段都没有白费,皇帝的信任换来了和珅仕途上的光辉前程,也造就了一个权倾朝野、“携天子以令诸侯”的“窃国大盗”。据说和珅被抄家时,统计家有良田八千多公顷,当铺、银号、古玩店、洋行店遍布全国各地,总计家财8亿多两白银,相当于清朝当时5年的财政总收入。
古语讲:“狡吏不畏刑,不避脏。”原因就在于狡吏和的胆大妄为都是对下不对上。在皇帝面前,他们绝对都是清白廉洁的好官,他们聚敛的钱财都是在“合法的”、“正当的”名义下进行的,绝对让人抓不到把柄。说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和珅们的出现,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而且也有着封建官场机制的深层问题。在封建制度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是最高的统治者,只要获得了皇帝的信任,凡事皇帝不追究,狡吏和们就没有什么可怕的。其实,这些狡吏和们都深深地懂得:皇帝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只要把功夫下在皇帝身上,有皇帝这棵乘凉的大树和保护伞,他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至于其他大臣的攻击,还不是以皇帝的是非善恶为是非善恶,皇权至高无上,和珅抱了乾隆的粗腿,当然也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总上所述,乾隆宠幸和珅,一是有“还债的内疚”,乾隆想刻意提拔重用和珅;二是和珅确有才干,是乾隆处理政务的得力助手;三是和珅善于揣摩帝心,能让皇帝的生活时时刻刻都充满情趣;四是封建官场官官相护的痼疾,有时皇帝也不能例外。有此四点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乾隆宠幸和珅的原因了。
史上最流氓的皇帝,非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太祖朱温莫属。
朱温,唐朝宋州砀山人,父亲朱诚是乡村的私塾教师。朱温在家中排行第三,长兄为全昱,次兄为朱存。父亲早亡之后,因为家贫,兄弟三人随母亲一同投靠萧县刘崇家。在低人一等的环境中,朱温没有形成软弱的性格,反而变得狡猾奸诈,再加上他和次兄朱存都蛮勇凶悍,时常在乡里惹事生非,不肯勤于正事,所以乡亲们很讨厌他们,朱温也没少受主人的责打。但是主人刘崇的母亲却是个虔诚的信佛人,经常护着朱温,并经常说:“朱三不是一般人,应该好好对待。”慈悲为怀的老太太对待众人讨厌的朱三也是一视同仁。
二十五岁(877年)时,朱温投奔了黄巢的义军,不久就升为亲军头目,后来为黄巢手下大将,三十岁时(882年)投降唐朝,在打败黄巢的战争中立功,被朝廷封为魏王,唐僖宗给其赐名全忠。当时唐朝已经混乱不堪,各地军阀混战。朱温在混战中逐渐成为最大的军阀之一。唐昭宗天佑四年,即公元907年,朱温率兵灭唐建立后梁称帝,是为后梁太祖。改元开平,也由此掀开了五代十国的篇章。
朱温虽然灭唐称帝,但地盘并没有扩大。而昔日的对手却纷纷以讨贼兴复唐朝为口号,联合起来对后梁进行讨伐。晋王李克用是讨伐后梁的核心力量,岐王李茂贞也打着反梁复唐的旗帜,号召天下讨伐朱温。蜀王王建干脆在成都公开自立为帝。一是天下大乱,纷纷列土为王,以致形成所谓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
朱温的霸业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得益于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军师敬翔,另一个就是他的妻子张惠。虽然史书上对张惠的记载并不多,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张惠对朱温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张惠和朱温是同乡,都是砀山人,张惠家住在渠亭里。她家在当地是有名的富裕之户,父亲还做过宋州的刺史。张惠生于富裕之家,既有教养,又懂得军事与谋略,可见从小父亲对她的传教也是很多的。
张惠既有温柔的一面,又有英武的一面,体贴照顾朱温的同时常有让朱温钦佩的计谋。在这位刚柔相济、贤惠机智的妻子面前,朱温的狡诈反而显得粗浅,暴躁的朱温也收敛了许多。不但内事做主,外事包括作战也常让朱温心服口服。凡遇大事不能决断时就向妻子询问,而张惠所分析预料的又常常切中要害,让朱温茅塞顿开。因此,对张惠越加敬畏钦佩。有时候朱温已率兵出征,中途却被张惠派的使者赶上,说是奉张夫人之命,战局不利,请他速领兵回营,朱温就立即乖乖地下令收兵返回。
朱温本性狡诈多疑,加上战争环境恶劣,诸侯之间你死我活的争夺,更使朱温妄加猜疑部下,而且动不动就处死将士。这必然影响到内部的团结和战斗力,张惠对此也很明了,就尽最大努力来约束朱温的行为,使朱温集团内部尽可能少地内耗,一致对外。朱温生来十分好色,但是有张惠在身旁监督,朱温只好把好色之心强压在心底。但是,张惠死后,朱温便放纵声色,放浪形骸。
朱温在好色方面可说是荒淫无度。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朱温兵败路上生病,回师洛阳后,住到大臣张全义家的会节园里避暑,前后十多日。张家的妻妾都被他召去侍寝,终日,毫不顾惜君臣之礼,连张全义已是半老徐娘的继妻储氏也被他召来强与交欢。张全义的儿子愤恨至极,持刀要与朱温拼命,被为了厚禄甘愿忍受屈辱的张全义死死拉住。(见《资治通鉴》卷268)
张惠曾为朱温生有一子,取名朱友贞,被册封为均王。朱温除了有几个儿子外,还有一养子,名叫朱友文。朱友文本姓康,名勤。由于幼美风姿,好学上进,谈吐得体,所以朱温认为养子,封为博王。这样,朱温的亲子郢王朱友圭和养子朱友文之间为了争夺继承皇位便大打出手,无所不用
其极。而他们的妻子为了争夺未来的皇后之位竟然向公公卖弄风情,出售姿色,二人争先恐后地与父皇朱温。朱温不仅来者不拒,反而将儿媳妇轮流召入宫中侍寝。这两个儿媳妇每当上了公公的龙床,一番温柔之后,便在朱温的耳旁不断吹风。更让人吃惊的是,他的儿子们对父亲的不但不愤恨,反而恬不知耻地利用妻子在父亲床前争宠,讨好朱温,以求将来继承皇位。父子间如此默契的性丑闻,在历史上恐怕是空前绝后了。 由于养子朱友文妻子王氏姿色出众,美艳不可方物,朱温对其尤为喜爱。多次占有这个妙人后,朱温在枕席之间答应了王氏将来传位给朱友文。这引起了亲生儿子朱友圭的不满。朱友圭的妻子张氏虽然也常常陪朱温睡觉,但是她的姿色风情和床上功夫因不及王氏而落于下风。渐渐地王氏便在朱温的龙床上独占风流,使甘戴绿帽子的丈夫朱友文成为这场“ 性贿赂”的大战中的赢家。 果然,在后来朱温卧病在床,而且病情不断加重之时,皇位的天平终于倾斜在其养子的头上。一天朱温让王氏通知朱友文前来晋见,以便委托后事。朱友圭的妻子张氏知道后,赶紧密告友圭:“朱温已将传国宝交给王氏去找友文,我们就快完了。”催他先采取行动。朱友圭得到消息后,立刻利用他掌握的宫廷卫队及其他亲信所率的部队发动了,连夜杀入宫中。朱友圭的随从冯廷谔一刀刺入朱温腹中,刀尖透出背部。朱温的荒淫败行,终有惨死这一下场,也算是“死得其所”吧。这一年是乾化二年(公元912年)6月,终年61岁。朱友圭见他已死,用破毡裹住其父朱温的尸首,埋在了后梁皇宫的地下。一不做二不休,朱友珪还杀了朱友文及其美妻。(见《资治通鉴》卷268) 儿子杀老子后,老朱家又上演了弟弟杀哥哥的悲剧。 朱友圭杀父继位后,众兄弟都不服,特别是朱温和张惠所生的儿子均王朱友贞,身为嫡子,更是打起了“除凶逆,复大仇”的旗号,联合魏博节度使杨师厚兴师问罪。在杨师厚的帮助下,朱友贞得到宫中禁军的配合,最后杀死朱友圭,夺取了皇位。在五代,他是通过兵变夺取皇位的第一人,为以后的兵变提供了效仿的先例。 朱友贞登上皇位后,重用为他夺取帝位出谋划策的赵岩,但赵岩没有治国之才,只会弄权乱政,败坏风气。中央被他们弄得了,一些老臣在他们的纵容下横行霸道,基层的官吏更是敲诈剥削,任意加重百姓的负担。朱友贞不善用人,派朱友能任陈州刺史,朱友能横行乡里,纵容下属骚扰百姓,最终逼出了陈州农民起义。起义虽然被,但后梁统治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本来陈州是后梁的财赋重地,当初朱温能称霸中原,打败并消灭秦宗权,正是靠张全义经营陈州,全力供应才得以实现的。朱友贞却反其道而行之,这又怎能不加速自己的灭亡呢? 其时,李存勖(即后来的后唐庄宗)正集中全力要攻灭后梁,双方连年混战。朱友贞因为信用赵岩,外戚张汉鼎、张汉杰等人,大将出兵也派他们随往监视。赵岩等人又仗势弄权,卖官枉法,离间将相,赏罚不明,致使忠臣退避,上下离心,前线将领自相残杀,与李存勖军队的交战中,后梁屡遭大败。 李存勖步步得胜,隆德三年(923)八月,李存勖召见了刚刚归降的后梁将领康延寿,康延寿为李存勖分析了后梁的形势:后梁的地域并不狭窄,兵力也不算少,但是朱友贞懦弱无能,致使,贿赂成风,选才用将不以才德与战功为标准。将帅出征也要派近臣监视,主帅无法自己调兵遣将。所以后梁的败亡局势已定。最后康延寿向李存勖献出灭梁大计:“梁兵聚集则势众,分兵则势薄,陛下现在应该养精蓄锐,等其分兵之后,选择良机率精锐骑兵五千从郓 州直趋大梁,活捉朱友贞,十天或者半月必然大功告成。” 十月初二,李存勖所部精锐从杨刘渡河南进,初三即进入郓州城,子夜时分跨过汶水后,命李嗣源为先锋攻击前进。初四早晨与梁军交火,大获全胜,并攻占后梁的中都(今山东汶上)。此时,有的将领认为,虽然传言汴州空虚,但不知情报是真是假,主张稳妥用兵,先向东进攻,再寻机而动。康延寿则极力主张迅速发兵汴州,李嗣源也主张昼夜奔袭,趁梁军未知内情时先夺下汴州。唐军士气高昂,初四傍晚时分,李嗣源便奉命率军快速出击,趁夜急进。第二天,李存勖率部紧随跟进。在初七这天围攻曹州,梁军守将毫无防备,只得投降。兵不血刃占领曹州之后,李存勖军马不停蹄继续向西飞弛前进,直逼汴州。 朱友贞得到曹州失陷的消息后,惊慌不已,急忙召集群臣商讨对策,众人无计可施。朱友贞日夜痛哭流涕,不知如何是好。 朱友贞的臣子纷纷逃离,守兵不少人开了小差,众叛亲离。朱友贞束手无策,急得日夜哭泣。十月初八,朱友贞与都指挥使皇甫麟先后自刎而死。 初九早晨,李嗣源的骑兵到达汴州城下,守军开门献城投降。同一天,李存勖也率兵赶到,从西门领兵进城,后梁灭亡了,历史步入了后唐时代。(刘继兴)道光帝的慕陵地宫自从关闭以后,已有150多年无人问津,如今,里面依旧长眠着当时中国响当当的四个位高权重之人:道光帝和他的三位皇后。
“皇后”与“皇帝”一样,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与名号,是古人对特定女人身份和地位的承认与肯定,是对最尊贵女人的一种称呼。皇后与皇帝一样,普天之下,只能有一个人担当此称呼。在古时,由于是一夫多妻制,所以皇后作为女性专有称呼,用现在语言来说就是皇帝的大老婆,其他的女人则是二老婆、三老婆,以此类推。
既然如此,道光帝怎么会出来三位皇后呢?原来是这样的,当皇帝的大老婆皇后死后,二老婆或者其他的女人就会被皇帝再次封为皇后,成为大老婆。这是因为皇帝不仅是这个国家的政权代表,还是这个国家的男性代表,而皇后则是女性代表。这就好比一个普通百姓家庭,必须要有男人和女人,才能称为是一个完整的家。所以皇后的位置不可以空缺,缺少了则需要填补。皇后不但可以掌管后宫,还有母仪天下的作用。
虽然皇帝的这些女人都被称为皇后,但是由于她们的身份、地位、被册封时间和死亡时间的不同,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她们的棺椁在地宫里面的摆放位置则有着明显的等级区分。于是,按照这种等级规则,道光帝慕陵地宫里面四个人的棺椁排列顺序为:道光帝居中,孝穆居左,孝慎居右,孝全居次左。
人们对道光帝这位活跃在中国历史上30年之久的帝王已经很熟悉,但也许对他地宫里面陪葬的皇后不大熟悉,那么,现在就让我们对他的三位皇后孝穆皇后、孝慎皇后和孝全皇后有个简单的了解吧。
一、孝穆皇后(1781—1808),道光帝的原配,生前的身份仅是皇子福晋,其皇后封号,是死后追封的。
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銮仪卫使布彦达赉之女。经嘉庆帝指婚,于嘉庆元年(1796)十一月二十四日,与15岁的皇二字旻宁成婚,成了旻宁的结发之妻。嘉庆十三年(1808)正月二十一日,钮祜禄氏竟驾鹤西归。以和硕亲王福晋的身份葬入京城西南的王佐村园寝。道光元年(1821)六月十二日,道光帝正式册谥钮祜禄氏为孝穆皇后。
道光七年(1827)五月初十日,寅时,孝穆皇后梓宫从王佐村福晋园寝地宫迁出,并对其棺椁进行了一次漆饰,九月二十二日丑时,葬入东陵宝华峪陵寝地宫。孝穆皇后入葬后第二年,由于发现地宫里有积水,道光九年(1829)五月初四日寅时,将孝穆皇后移出地宫,暂放在大殿内,将大殿内供奉的孝穆皇后的神牌移供到东配殿内。道光十年(1830)五月十九日辰时,再一次漆饰孝穆皇后梓宫,并缮写西番文字。
道光十五年(1835),西陵龙泉峪陵寝建成,同年八月二十日丑时,孝穆皇后梓宫奉移西陵,九月初三日,到达龙泉峪。孝穆皇后梓宫停在大殿东间正中,孝慎皇后梓宫停在大殿西间正中。道光十五年(1835)八月二十五日,孝穆皇后的神牌从宝华峪奉移,九月初五日,到达龙泉峪,暂安在东配殿内,十二月十一日卯时,孝穆皇后、孝慎皇后梓宫葬入地宫。即日,两皇后神牌供奉入隆恩殿。
道光三十年(1850)九月二十二日,咸丰帝给孝穆皇后加上谥号10个字并系宣宗庙谥。咸丰二年(1852)三月初七日,孝穆皇后神牌升祔太庙。同时升祔太庙的还有孝慎皇后、孝全皇后的神牌,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同治帝给孝穆皇后加上“恪惠”2字。光绪元年(1875)六月二十二日,光绪帝又加上“宽钦”2字。最后谥号全称为:孝穆温厚庄肃端诚恪惠宽钦孚天裕圣成皇后。
二、孝慎成皇后(1790—1833),生前就正式为道光帝的皇后。
孝慎成皇后,佟佳氏,世袭三等承恩公追封一等公舒明阿之女,五月十七日为千秋日。嘉庆十三年(1808)正月二十一日,旻宁的嫡福晋钮祜禄氏病故,经嘉庆帝指婚,将佟佳氏赐予旻宁为继福晋。嘉庆十三年(1808)十月十六日行初定礼,十二月十八日,佟佳氏与旻宁成婚。十二月二十四日,旻宁同佟佳氏行回门礼。嘉庆十八年(1813)七月初三日酉时,佟佳氏生皇长女端悯固主。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因旻宁在“癸酉之变”中表现出色,被封为智亲王,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一日,在撷芳殿册封佟佳氏为智亲王继福晋。旻宁即位后,佟佳氏晋为皇后。嘉庆帝的27个月大丧期过后,于道光二年(1822)十一月十六日巳时,道光帝命文华殿大学士长龄为正使,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英和为副使,持节赍册宝,册立佟佳氏为皇后。
道光十三年(1833)四月二十九日申刻(下午3至5时),皇后溘然长逝。道光帝亲自到皇后寝宫,临视皇后小殓、大殓。佟佳氏皇后的梓宫停放在圆明园中的长春园正殿澹怀堂。道光帝任命惇亲王绵恺、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礼部右侍郎文庆、工部右侍郎裕诚为皇后丧仪大臣。从四月二十九日皇后去世那天起,到五月初十日,道光帝每天都到皇后梓宫前奠酒。五月十二日辰刻,行启奠礼,道光帝亲临奠酒。这天的酉刻,皇太后又亲临奠酒。五月十三日,大行皇后梓宫从澹怀堂奉移景山观德殿暂安,道光帝亲临奠酒。五月十七日,道光帝又到观德殿大行皇后梓宫前奠酒,五月二十五日,大祭礼、五月二十九日,初满月礼、六月二十九日,二满月礼、八月初三日,百日礼,道光帝均至皇后梓宫前奠酒。七月二十四日,在观德殿举行册谥礼,前一天遣官告祭太庙后殿、奉先殿。二十四日举行册谥礼之前,道光帝先到观德殿大行皇后梓宫前奠酒,然后回宫,升御太和门,命肃亲王敬敏为正使、顺承郡王春山为副使,赍册宝,诣观德殿,册谥大行皇后为孝慎皇后。翌日,以册谥大行皇后礼成,颁诏天下。
道光十三年(1833)九月初二日,以孝慎皇后翌日奉移田村殡宫,行启奠礼。道光帝先后两次到孝慎皇后梓宫前奠酒。
道光十五年(1835)十二月十一日卯时,孝慎皇后棺椁与孝穆皇后棺椁同时葬入地宫。两皇后神牌同日供奉龙泉峪陵寝隆恩殿内。十二月十六日孝慎皇后神牌升祔奉先殿。
道光三十年(1850)九月二十二日,咸丰帝给孝慎皇后谥号加上10个字,并系宣宗庙谥,称成皇后。咸丰二年(1852)三月初七日,孝慎皇后与道光帝、孝穆皇后、孝全皇后同时升祔太庙。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同治帝给孝慎皇后谥号加上“诚惠”2字。光绪元年(1875)六月二十二日,光绪帝为孝慎皇后谥号又加上“敦恪”2字。最后谥号全称为:孝慎敏肃哲顺和懿诚惠敦恪熙天诒圣成皇后。
三、孝全成皇后(1808年3月24日—1840年2月13日),真正是靠自己的个人实力:年轻、美貌和机智,在众多女人中胜出,成为后宫第一女主人,戴上了梦寐以求的女人最高荣誉桂冠——皇后。
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二等侍卫颐龄之女。孝穆皇后死后37天,即嘉庆十三年(1808)二月二十八日出生,比道光帝小26岁,道光二年(1822),14岁入宫,封号为全嫔。道光三年(1823)十一月二十五日,道光帝册封号为全妃。第二年的八月初十日,道光帝再发谕旨:“奉皇太后懿旨,全妃晋封为全贵妃。”道光五年(1825)二月二十日寅时,新晋升为贵妃的钮祜禄氏,为道光帝生下了第三个女儿。这年的四月十三日卯时,道光帝命协办大学士英和为正使,礼部左侍郎汪守和为副使,持节赍册宝,册封全妃为全贵妃。道光六年(1826)四月初六日酉时,全贵妃又为道光帝生下了第四个女儿寿安固主。道光十一年(1831)六月初九日丑时,24岁的全贵妃为道光帝生下了皇四子奕詝(即后来的咸丰帝)。
道光十三年(1833)四月二十九日,中宫皇后(孝慎皇后)崩逝,中宫之位悬缺,后宫无首,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这天,道光帝谕内阁:“奉皇后太后懿旨,全贵妃钮祜禄氏著晋封为皇贵妃。一切服色、车舆俱著查照《大清会典事例》服用,并著摄六宫事。于明年十月举行册后典礼。”道光十四年(1834)十月十八日,道光帝升御太和殿,宣制册立皇后,命文华殿大学士长龄为正使,署礼部尚书奕颢为副使,持节赍册宝,册立皇贵妃钮祜禄氏为皇后。
道光二十年(1840)正月十一日丑刻(凌晨1至3时),年仅33岁的皇后病逝。道光帝闻知皇后去世的消息以后,马上赶到寝宫临视。皇太后也于辰时赶来临奠。大殓后,皇后梓宫停放在长春园正殿澹怀堂。当天道光帝命惠亲王绵愉、总管内务府大臣裕诚、礼部尚书奎照、工部尚书廖鸿荃为丧仪大臣。从皇后去世日起,道光帝冠摘缨,穿青长袍褂13天。从正月十一日到正月二十三日这13天中,道光帝天天到皇后梓宫前奠酒。正月十七日这天,皇太后亲自到皇后梓宫前奠酒。同时道光帝发布谕旨,对皇后的一生进行了全面总结,对她的美言嘉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睠徽音之丕著,咸仰遗规;宜媺谥之崇加,式昭懋典。念自入宫伊始,即肇锡以嘉名;迄乎正位以来,洵克符乎实行。奉慈闱而成顺孝,秉淑德而著醇全。惟孝全二字之徽称,赅皇后一生之懿范。”道光帝亲自赐谥为孝全皇后。皇后的谥号,不由礼臣事先拟定,直接由皇帝赐予,这在清代是不多见的,表明道光帝对这位皇后的感情确实深厚,非同一般。值得注意的是,从此以后,道光帝不再立皇后。
正月二十三日,道光帝到澹怀堂皇后梓宫前奠酒,释服。这一天,皇后梓宫奉移到景山观德殿暂安。
四月初一日,举行册谥礼。道光帝升御太和门,命睿亲王仁寿为正使,怡亲王载垣为副使,赍册宝,诣观德殿,册谥钮祜禄氏为孝全皇后。十月二十七日,孝全皇后梓宫奉移西陵,十一月初三日,到达龙泉峪,梓宫停放在隆恩殿内。十一月初四日,道光帝从京师启銮赴西陵,参加孝全皇后的永安大典。十一月初八日,孝全皇后梓宫从大殿移到宝顶前芦殿内。这天道光帝到达西陵,在谒毕各陵后,到龙泉峪芦殿内,在孝全皇后梓宫前奠酒。十一月初九日,孝全皇后梓宫葬入地宫。待梓宫在宝床上安奉毕,将谥册、谥宝恭设在金券内左右石几上。执事人员将龙輴及木轨送出地宫,道光帝进入地宫,与孝全皇后作最后的诀别。即日寅时行题主礼,孝全皇后神牌供入隆恩殿。十二月初九日卯时,孝全皇后神牌升祔奉先殿。
道光三十年(1850)九月二十二日,咸丰帝加上孝全皇后谥号10个字,并系宣宗庙谥,称“成皇后”。咸丰二年(1852)三月初七日,孝全皇后神牌与宣宗、孝穆皇后、孝慎皇后神牌一起升祔太庙。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同治帝加上谥号“安惠”2字。光绪元年(1875)六月二十二日,光绪帝加上谥号“诚敏”2字,最后谥号全称是:孝全慈敬宽仁端悫安惠诚敏符天笃圣成皇后。
至此,在道光王朝还没有结束的时候,道光帝的三位皇后却已经提前在那冰冷的地下王国里,静静等待服侍她们的共同男人的到来,以便做到:生同眠,死同穴。